北宋地方行政 *** ,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 地方 -

北宋地方行政 *** ,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

牵着乌龟去散步 地方 7

很多朋友对于北宋地方行政 *** 和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北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两级还是 ***
  2.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 ***
  3. 宋朝的地方行政 ***
  4. 宋朝的地方 *** 是什么
  5. 宋代地方行政 ***

一、北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两级还是 ***

1、北宋的地方官制,初期基本上沿袭唐、五代旧制,行政机构分州、县两级。为了 *** 的便利,宋初将全国分为10道,宋太宗以后,又把全国分为若干路(相当于唐代的道、元代的省),就变成为路、州、县 *** 。宋代地方官制不同于前代的主要有:府和州设通判,监督地方官吏,充当皇帝在府州官僚机构中的耳目,以牵制府州官吏的一切行动。地方官由文人充任,主要是为了防范武将专掌军权、独霸一方、反叛朝廷。自宋太祖开始,即以“文人知州事”。宋太宗初年,宋、辽冲突频繁,但西北边陲的官员仍由文人担任。此外,北宋 *** 者规定,地方官任期为3年,3年任期满即走(“三年一易”)。严格地说,宋代没有真正的地方官。地方官多为临时差遣,任满3年就得离开任地,而且不准本地人在本地当官,所以没有一个官吏能真正熟悉地方情况。

2、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可以以宋代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宋以前是以州(郡)、县两级区划为主,辅以州(郡)以上的监察区,而监察区往往在社会动荡中走向地方分权,形成如中唐之后实际上的 *** 行政区划。元代以后,行省的设立成为地方行政 *** 上真正的一级,最终确立了 *** 地方行政体制。两宋时期的路制正是这个过渡时期的关键所在。

3、为了 *** 的便利,北宋初年将全国分为10道,宋太宗时,又改为15路,以后路的数目还有增加。元丰改制时设置23路,加上宋徽宗崇宁年间设置的京畿路,共24路。路之下有府、州,又有军、监。路的划分,起初并非作为行政区域设置的,因此,路一级的官僚机构便不成体制,设官无定式、无定员,甚至连驻地、辖境、名称都随时变动。

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 ***

1、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

2、北宋统一中原后,为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除收军权于 *** 外,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 *** 政区。

3、在两宋时期,与北宋、南宋先后并存的辽、金、西夏、大理等少数民族 *** 的地方 *** *** 均受中原文化影响,或仿唐,或学宋,同时保留其原有 *** 。如辽仿唐制置五京道,为道—府、州、军城—县 *** 政区。道属行政机构,又仿宋制,置都总管府、处置使司、转运使司相互牵制;契丹族原有的头下军州、斡鲁朵等机构也予保留。金早期仿辽制置五京道,入主中原后仿宋制分路而治,仍保留女真族的猛安、谋克 *** 。

4、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 *** *** 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5、明立国后为强化 *** 主义 *** 集权,对元的行省制加以 *** :①: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机构与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级。②:地方分权,相互牵制,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便共同商讨。③: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隶州、县和一般州 *** 统属。

6、清承明制,在内地设18行省。省置巡抚,总揽军政;撤销都指挥使司,降布政使司、按察使司为省属机构,使巡抚成为一省之长。同时置8总督,统辖除鲁、豫、晋3省以外的行省。其中,直隶、四川为一省一总督,两江总督辖3省,余皆各辖2省。督抚治所除江苏外,皆在省城。同治后经逐步调整,凡督抚同在一城的省,存总督而废巡抚;非总督驻节的省,巡抚可全权处理军国大事,只江苏一省因督抚治所不同仍维持原状。至此,行省制臻于健全。

三、宋朝的地方行政 ***

1、宋朝的 *** 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 *** *** 。但宰相不再由三 *** 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2、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 *** 等事宜。

3、毕升宋代,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代得到改进并应用。

4、提到两宋科学技术时,人们还常常提到沈括及他的《梦溪笔谈》。如李约瑟博士把沈括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而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5、在其他方面也有颇多成就,如医学方面,医学从此前的三科分为九科,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针炙有了很大发展。《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收 *** 物比《唐本草》新增四百七十六种。

6、宋朝的历法中更具 *** *** 的是宁宗庆元四年颁布的《统天历》。该历法由杨忠辅创制。它与现代所测数值只相差26秒,而与现行的公历所采用的数据相同,

7、比西方《格里历》的颁行早383年。但因推测日食等不验,《统天历》只使用到开禧三年。同年又造《开禧历》代替统天历,行用于世45年。

8、完成了儒学复兴,传统经学进入了“宋学”的新阶段,产生了新儒学即理学。促进了儒、道、佛三家相互交汇的深入发展,完成了古文运动。在唐宋八大家中,宋人占了六家,词达到全盛,话本在中国文学史上开辟了新的 *** 。

9、史学体裁多样,兴起了方志学、金石学;著作丰富,史家辈出,达到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顶峰。书院 *** 的形成与发展。如书法、雕塑、石刻、绘画等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 、道教亦有了新的发展。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中国历史朝代)

四、宋朝的地方 *** 是什么

1、宋朝最初是州、县两级地方官制,宋太宗以后发展为路、州、县 *** *** 。宋代更低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县,设县令为其长官。由于常常派京官带本官的职衔去掌管一县之事,称知某县事,简称知县。还有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

2、县之上为州,州的长官是朝廷委派文职京官前来“知某州事”的,所以又简称知州。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 *** 对地方官的控制,又由朝廷派通判到各州,名义上是知州的副手,实际上一切州事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方才有效。通判位秩低于知州,但可以监督知州,并且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3、宋朝的 *** 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 *** *** 。但宰相不再由三 *** 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宋朝的相权大幅萎缩,仅负责行政职能。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

4、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这样三司、宰执、枢密使三权互相制衡,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 *** 等事宜。

五、宋代地方行政 ***

1、有一定兵权。唐代都城称府(包括陪都和龙兴之地)。宋代在唐的基础上还提了大州为府,最多时有38个。宋代府、州、军、监是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知府就是(权)知某府事的简称。北宋初期一般二品以上朝官充任。

2、第十四条国家实行兵役登记 *** 。兵役登记包括初次兵役登记和预备役登记。

3、第十五条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 *** 公民,都应当按照兵役机关的安排在当年进行初次兵役登记。

4、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乡、民族乡、镇的人民 *** ,应当根据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 *** 兵役机关的安排,负责组织本单位和本行政区域的适龄男 *** 公 *** 行初次兵役登记。

5、初次兵役登记可以采取 *** 登记的方式进行,也可以到兵役登记站(点)现场登记。进行兵役登记,应当如实填写个人信息。

6、第十六条经过初次兵役登记的未服现役的公民,符合预备役条件的,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 *** 兵役机关可以根据需要,对其进行预备役登记。

北宋地方行政制度,宋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第1张图片-

7、第十九条全国每年征集服现役的士兵的人数、次数、时间和要求,由 *** 和 *** 的命令规定。

8、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 *** 组织兵役机关和有关部门组成征集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征集工作。

9、第二十条年满十八周岁的男 *** 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二十二周岁以前仍可以被征集服现役。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四周岁,研究生的征集年龄可以放宽至二十六周岁。

10、根据 *** 需要,可以按照前款规定征集女 *** 公民服现役。

11、根据 *** 需要和本人自愿,可以征集年满十七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服现役。

12、第二十一条经初次兵役登记并初步 *** 符合征集条件的公民,称应征公民。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地方 行政机构 宋朝 北宋 行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