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霸源在什么地方,以及陕西灞源在什么地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越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1、春秋时候的越国在现在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地区。今天广东的简称就是“粤”和“越”读音相同,在古代意思也是一样的。
2、越国(公元前2032年—公元前222年),是中国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东南方的诸侯国。越国处在东南扬州之地,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是华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越国与杞国、缯国、褒国等皆为大禹后裔子孙所分封。
3、纵观越国从立国至灭亡,其疆域大体经历了五次重大的变化:夫谭、允常时期的疆域;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的疆域;吴增封越国土后的疆域;越灭吴后的疆域;楚打败越王无彊后的疆域。
4、夫潭、允常以前的越国疆域,由于文字失载,难以考定。夫谭、允常在位之时,先秦、两汉史籍已有记载,虽然内容不多,但大致可以勾勒出其疆域的轮廓,《越绝书·外传记地传》云:“大越故界,浙江至就李,南姑末、写干。
5、”所谓“故界”,当指勾践即位之前其祖父、 *** 在位时的国界。北到浙江至就李,西、南至姑末、写干。就李,同书指出就是“语儿乡,故越界,名日就李,吴疆越地以为战地。”
二、汉朝霸上是今天什么地方
“霸上”是长安(今西安)东部一处军事要地,史书中对其地理位置有不同的记载,表明历代“霸上”地理位置有所不同:秦汉之际在“芷阳”(临潼区韩峪村一带),汉末至南北朝移动到“霸城”(灞桥区陆旗营、谢村一带),皆在灞河以东,隋唐时期因都城南迁、交通结构变迁又向西南移动到灞河以西白鹿原上,“霸上”作为长安(西安)东部军事要冲的 *** 质、地位始终不变。
一、学术界对“霸上”地理位置的探讨与研究
“霸上”是长安(今西安)东部一处军事要地,秦穆公改滋水之名而为“灞水”,这当是“霸上”取名之源,本意是“灞水之侧”或“灞水之畔”。对“霸上”的地理位置,历代史书所载不尽相同,今学者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四种:其一:马正林、谭其骧、足立喜六、王化钧、王翰章等认为“霸上”在白鹿原;其二:李健超、王学理、李恭等认为“霸上”在秦汉灞桥东部(灞桥区新筑);其三:张海云、石隙生等认为“霸上”在秦汉芷阳故城附近(临潼斜口油王村);其四:辛德勇、石维娜等认为历代“霸上”的地理位置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长安城交通结构的变动、尤其是灞桥的南迁而更徙的。
对“霸上”的地理位置及其变迁研究,首先需对正史中有关“霸上”的资料进行收集,查找其间接提供的地理位置线索;其次,从古代历史地理论著中收集有关“霸上”地理位置的记载进行分析;最后,结合今考古发现确认的“芷阳城”“霸城”、“霸陵城”及历代“灞桥”位置来进行印证,三者不可偏废。必须以时间为轴线,用同时期正史、地理志和考古材料综合考证各个时期“霸上”的地理位置。
秦时“霸上”见于《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霸上”。这也是文献中对“霸上”的最初记载。秦末,汉高祖曾驻军“霸上”,“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至王莽篡汉,发生在“霸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不绝于史书,但皆未明载“霸上”地理位置。现以成书于两汉时期的《史记》、《汉书》等原始文献为基础,剥离后世“注解”来看,有关秦汉“霸上”地理位置线索的记载为以下四条:
“鸿门下”与“霸上”的相对距离。《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按其所载,“鸿门下”与“霸上”相去四十里(约16000米),马正林先生曾考证“鸿门”就是新丰镇东南的鸿门堡(今西安市临潼区鸿门坂博物馆所在地),鸿门堡在戏河西、新丰故城东,与《史记》“戏西鸿门”、《水经注》“新丰故城东三里”所载相符,是为“鸿门”无误。“鸿门坂”东接“新丰原”,那么“鸿门下”的“下”无论是作“北”还是“地势较低的一侧”均指“新丰原(鸿门坂)”以北至渭河之间地域,而且目前在新丰故城以东至戏河西岸已发现大量秦汉文化遗存,有铜门楣、(战国末期)列国货币等[],发现文物与历史事件“鸿门宴”发生时间相当,“鸿门下”当为此地(坐标N34°26′11″;E109°16′12″)。以此地为基准点,用“四十里”距离为半径向西测距,大体在灞桥区新合三义庄—临潼区西泉郭王村—灞桥区新筑冷冻厂—临潼区斜口马斜村一线。
“霸上”与“咸阳”“芷阳”之关系。《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逐先诸侯至霸上……乃以秦王属吏,逐西人咸阳……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表明“霸上”在秦咸阳城以东;《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因复奉车从攻南阳,战于蓝田、芷阳,以兵车趣攻战疾,至霸上。”所载刘邦进军路线是:武关—晓关—蓝田北、灞河东某处—芷阳—霸上,秦芷阳城在今临潼斜口油王村,位于灞河以东,表明“霸上”与“芷阳”虽非一地,但距离很近且必在灞河以东,刘邦并不曾进军白鹿原。
“霸上”与“曲邮”之关系。《汉书·张陈王周传》载:“上自将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霸上。良僵起,至曲邮。”刘邦征伐英布时张良因病不能送至“霸上”,只送至官道邮亭——“曲邮”,推知“霸上”应在“曲邮”附近。秦汉“曲邮”地理位置大体在今临潼区废昌陵北的陈村、温家寨一带(坐标N34°21′46″,E109°06′21″),在《三辅黄图》等文献中又称其为“步昌亭”。“步昌亭”应是“曲亭(曲邮)”本名,“曲亭(曲邮)”或是因位于道路转曲之处而后起的异名。
“霸上”与秦汉函谷道、武关道、蒲关道之关系。秦汉时期,长安城东出大道主要有三条:函谷道、武关道、蒲关道。 *** 献分析可知:首先,“霸上”不能直接位于轵道、函谷道上,《汉书·五行志第七中之上》载:“高后八年三月,祓霸上,还过枳道,见物如仓狗,檝高后掖,忽而不见。”西汉轵道为长安城东出大道,过霸河后经霸城(今谢王庄、郝家村一带)向东。《水经注》亦载:“霸水又北迳枳道……吕后祓除于霸上,还见仓狗戟胁于斯道也。”表明从“霸上”返回长安途中要“还过枳道”——即途经轵道,若“霸上”在“枳道”上则不必“还过枳道”;又《史记·项羽本纪》载,“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明载刘邦循骊山北麓小道回军,若“霸上”位于函谷道,刘邦即可沿“大道(函谷道)”直接回军而不必绕行骊山“小道”。其次,“霸上”控制着函谷道和武关道,《汉书·张陈王周传》:“亚夫即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雒阳,间不过差一两日,直入武库,击鸣鼓。”最后,“霸上”与蒲关道无涉,汉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建“东渭桥”以前,蒲关道由高陵经中渭桥至长安,而“东渭桥”修筑后蒲关道西来至此便分两道入长安:一是西走咸阳,过中渭桥,即汉文帝入长安即位路;另一条即到达阳陵,过东渭桥,此道基本为一直线,较之前者走直角的中渭桥路更为便捷。2012年,西安未央区草滩镇翠湖民居东侧青海 *** 总队干部家属院建筑工地发现有古桥桥桩,命名为“王家堡古桥”。古桥所连道路北通阳陵,南与长安城宣平门东出大道相交,从地理位置、年代及规模来看它应是汉景帝所建东渭桥。表明汉初蒲关道确由阳陵经灞河西岸的“东渭桥”或“中渭桥”南入长安。那么秦汉时期“霸上”只能位于函谷道、武关道两条大道的中间地带。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秦汉时期“霸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大体在灞桥区新合三义庄—临潼区西泉郭王村—灞桥区新筑冷冻厂—临潼区斜口马斜村一线上的某点,且不能直接位于函谷道上;二是能控制函谷道、武关道且距“芷阳”、“曲邮”皆近。经历年考古调查、发掘资料印证,符合以上两点且有大量秦汉文化遗存的区域只有铜人原西偏北部(坐标N34°20′04″,E109°09′16″),此地有秦东陵、秦芷阳故城、汉霸陵邑、地窑村汉墓等秦汉文化遗存,且在函谷道、武关道之间,距鸿门堡16公里(约相当于秦汉40里),距秦芷阳城遗址1.6公里、距“曲邮”5公里,当是秦汉时期“霸上”所在。
三、黑暗源头到底在什么地方
1、在《 *** 》结尾,揭露了黑暗源头是在上苍之上,是从两界的界膜缝隙掉出来的,无数 *** 才掉得下来一个。
2、之后荒天帝沿着界膜而上,去往上苍之上解决黑暗源头掉出来的问题了。
3、《 *** 》是发表在起点中文网的东方玄幻类小说,是辰东所著的第五部小说,又称《遮天前传》。
4、一粒尘可填海,一根草斩尽日月星辰,弹指间天翻地覆。群雄并起,万族林立,诸圣争霸,乱天动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个少年从大荒中走出,一切从这里开始。
5、2021年9月16日,《 *** 》被列入中国 *** 文学影响力榜:IP改编影响力榜。
关于霸源在什么地方和陕西灞源在什么地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