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杭州 车震的问题,以及和杭州最近 *** 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在杭州挤公交是什么感觉
曾经上过几天班,工作的地方离住的地方很有一段距离。公交车也不能直达,需要中途转车。
杭州的公交车在我所到的城市中算是比较好的,遇见行人过马路会停下让行人过去,但坐车还是挺困难的,因为路上车多人多。我有过食堂打饭的经历,有排队的时候,也有不排队的时候。不排队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我本身比较谦让,总是感到别人推挤时就向旁边让开,所以常常一顿饭会吃很长时间,甚至吃不到饭。有些拥挤让人脸红,因为有些女生为了吃饭不顾一切,明显可以感觉到她们从后面挺着胸直顶上来,她们毫无顾忌,洒家是佛门 *** ,还没看透色空两界,所以完全不敢享有这种 *** ,只好往前,但如果前面还是个女生的话,那就更不好意思,你一下贴在人家背上,甚至 *** 上,不是流氓都得被看做流氓。(不过谁更像流氓,倒也难说,我,还是她们?)进退两难,两头都让人不好意思,所以只好往旁边让,饿着肚子在所难免。
挤公交车跟食堂打饭一样,因为都想尽快赶到目的地,所以车一来就往上涌。洒家死要面子,觉得自己是个文明人,甚至以为人生跟走路一样,要懂得节奏,后脚抬,前脚放,你不能两脚都抬起来悬空,拼命前行固然好,但也要知退让,孔融那么小还知道让梨呢。要能疾步如飞,但也能戛然而止。受这迂腐思想的蛊惑,洒家一般看起来俨然道貌岸然风度翩翩懂礼貌的君子。所以,上公交车也抱这样的想法,有时候看到人家从后面一个“八步赶蝉”直接冲到前面,那就让一下,让人家先上,结果总是我最后一个上车,而且,很多时候根本上不了车,杭州地铁为发展起来前,公交车几乎人满为患,尤其上下班,胸贴胸背 *** ,能站的地方都站了,还是装不上人,一旦落在后面,那基本就是没戏了,只好等下一辆,但是下一辆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依旧人那样多。
就这样自认为的君子,还常被人骂成小人。有次去陪同学西湖,我说坐车难,打的都打不到,别去了,结果最后还是去了。依旧发现西湖没什么意思,回来时走了好多路去坐车,那车已经塞满了,但是大家都等了很久,所以都往上涌。你只要站对位置,根本不用抢,前后左右的人涌着你,不上都能上去。眼看最多再上两三人就没地了,下面的人还很多。终于到我了,刚用腰顶住后面的推力,准备往上挤。脚刚抬起,被人一把拉住,差点拉倒我,转过头来,一个中年女人嘴里骂我:有没有礼貌?说着右肘在我左肩一顶,直接推开我,说:他是残疾人,你有没有爱心?我被她问得窘在当地,后面的人还在推。她也不理我,一把拉住后边的一个男的就上去了,那男人双手发抖,别无异象,别说我没看见,就算看见也不知道他是残疾人。看着她在车上用拳头不停地捣别人,要他们让地方。只好苦笑。但是已经上不去了。
司机朋友很大度,一般都会说:往里挤挤,大家都要上班,照顾一下。可是一般没人理,实际上也是没地方可挤了。
遇到过一个极可爱的中年司机,那天下雨,人照旧很多,我早已经上去,发现上面一个美国女人被挤得咧着嘴只笑,我想你不在你们国家享福,跑这里受什么罪?
听见司机还在喊往里让,又骂一个人:伞合上,撑着伞怎么进来,车里又不下雨。一个跟我似的伪君子,不好意思挤,抬了几下腿都上不来,结果司机说:你那么斯文干嘛,要勇猛一点啦,这是在挤车!往上挤,用力。全车大笑,那人果然挤上来了。
杭州的年轻人坐公交确实不错,至少我没见过很过分的。知道退让,帮助老弱,有老人妇女就让座。当然像洒家这种伪君子,上了车从来不坐,哪怕座位空着,让想坐的人坐吧。
洒家就站着看那些抢座的人,真的很有意思。有人上来,发现人很多,猛一转头,发现我身边的座位空着,一个箭步就过来,离老远先把 *** 甩出去,让它先落在座位上。然后一脸喜悦,有时候竟然还带一点不好意思的绯红。真不知道她的高跟鞋怎么受得了那样的力道。还有戒心很强的人,上来一看,我旁边的座位空着,犹豫再三,想坐,终于不坐,大概心里想这个座位不合适,要么有陷阱,要么就是上面很脏。是谁吐在上面了,还是拉在上面了?否则,旁边这人咋不坐?除非他 *** 。好吧,洒家 *** 。
然而杭州的很多老年人,真不知道让人咋说,不但看不起外地人,当然不只是看不起我,而是看不起很多人。但虽然如此,包括我在内的人,尤其我这种伪君子,车停时或者刹车时,总会伸手扶老年人,他们受不了那摇晃,因此也换来了不少诚意的友好的微笑。但他们都很有 *** ,大清早,你上班,他又不上班,但是他比你早多了,挎着篮子或者包,两肘摔开,左推右挤,前顶后搡,硬是往车上挤,管你在前边还是在后边,他那两肘甩开的幅度巨大的动作,你都会被顶开。我真不知道他们衰老的身体里哪里来的那么多力气。不但上车挤,而且下车也挤,而且力量依旧很大,我见到过好多次,有一个女人直接被他顶倒,然后他下车扬长而去,那女人爬起来说:哎呀,用得着吗?
年轻人给老弱妇孺让座,本是美德。在杭州见过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不给老年人让座的。但是人家要是不让,似乎那也是人家的权利,咱们最多觉得这个年轻人道德上有点亏欠。
可是,有些人似乎觉得他道德亏欠了,我不亏欠一点,似乎有点吃亏。
于是,竟然有老人对不主动让座的 *** 声斥骂,声音很大,话说得很难听,连不让座那人的父母 *** 的素质都给他骂到很低或者几乎没有的程度。真是服了,有那么大的力气骂人,站一会儿怎么了?何必将那个人骂得一文不值,似乎那人完全就是社会的败类,人类的渣滓。骂也就罢了,还做出要拼命的样子。啧啧啧!了不得啊!
凭良心说,有些年轻人不是不让,只是实在因为工作太累,不想站,或者身体恰逢有病。比如女孩子每月都会肚子疼几天,这些情况也是常有的。
尊老是不错的,但年轻人尊老,老人却总是忘记了尊老后面还有爱幼两个字。
能出来逛街购物,当然就有力气站一会儿。人家不让座,就大声斥骂,蛮横之极,就不对了。可以商量嘛,说:年轻人,我老了,腿软,站不住,让我坐会儿行吗?这么说谁还好意思不让?何必出口就似流氓呢?
至于其他的,如公交车上大声喊叫似的打 *** ;盯着女孩子的某些地方不停地看;带孩子的不管孩子,任其乱跑,孩子不停地踩别人的鞋子裤子,乱拉东西等等。简直就是中国社会的正态,想管都难,只能各人凭勇气了。
有些东西,还是得从道德上解决,法律永远管不了。很多文明人文明起来不是人,拉着狗在街上遛狗,碰见一个熟人就不停地夸她那只宝贝狗:它太乖了,我爱死它了,它从来不在家里大 *** ,真干净。那时候,那只小狗正在街上到处大 *** ,让来往的人能踩一个 *** 运。甚至,跑回来抬起腿,把尿就洒在那正在专心听称赞的朋友或者主人腿上。哎,真是乖狗狗,好干净啊!
有人说,让座是美德。我觉得,有时候不让座才是美德。
有次我上车后,车上已经没有座位,有一个大姐,抱着一个小孩,手里还拿着东西,站在里面摇摇晃晃,关键那小孩子动来动去,她一边哄孩子,一边要保持平衡,已经闹得手忙脚乱,满头大汗,可是,她哄孩子的语气那么温柔,一点不见焦躁。而她旁边的四个座位,一个双人座上坐着一对情侣,卿卿我我的,另外两个单人座上各坐一个年轻人,都是视若无睹。洒家用眼神暗示了他们好几遍,可惜没人理。我当时在想,要是这对情侣以后有了孩子,坐上公交车,无论他们谁抱着孩子,只要碰见我,我呼吁大家都不要让座给他们。于是我狠狠的看了他们几眼,深深的记住他们的面目
洒家呼吁大家,不论在那个城市,只要在公交车上,要坚持三不让座。
对于那种身强体壮,上车时只知道抡着两个胳膊挤开人,见了座位先把 *** 甩出去的极想坐着的人,坚决不让座。既然有那么打得力气推人挤人,就有力气站着,让他(她)站着好了。
穿超级高跟鞋的不让,穿高跟鞋很费劲,穿太高跟的走路都费劲,所以需要加强锻炼,以保证她在走路时有优美的姿态和不崴到脚。
穿超短裙的不让,若我给你让座,那我必站在你附近,当你坐下来,洒家必须要看,不看不可能,看多了犯戒,还不如让你站着,洒家稍微欣赏一下你的 *** 就行了。
老弱妇孺必让,哪怕你并不老,但我看见你有一根白头发,我就让座给你。当然,像上文那种毫无礼貌的要座位的人除外。
女 *** 。尤其是让人看着舒坦的女 *** 。比如,有次下午,一个座位终于空了下来,而这个座位旁边站着三个男人,一个是洒家。三个人都没有坐的意思,那么就让坐,我没想到三个虚伪的男人碰在了一起,于是我们挑了一个人,一位没穿高跟鞋,穿着长裙,尤其是手里拿着一本书的姑娘,被我们看中,三个人都虚伪有礼貌的把她请进去坐下,她说了句谢谢。旁边穿高跟鞋的 *** 鄙夷的笑了一下。
让给你想让的人。比如有个女孩子你看着就心跳,那时管他穿高跟鞋还是穿短裙的,让吧!比如,心情看起来不好或身体看起来很疲惫的人,让吧。
就算你不让,但也不要为了座位打架,为了座位要和你打架的人,那就让给他吧。
比较有趣的是我见过的公交车上打架的。
那日雨中等车,望穿秋水之后,驶来一辆,匆忙上去,车内已是人满为患。车刚起步,就听见车厢中间一声大喝,仿佛为车外的阵雨打雷助威。两个不算老也不算年轻的男子吼了起来。一个说“你动手打我啊,来啊,来啊!”一个说“你以为我不敢打你啊”。
真是的,吵架都这么文雅,雷声巨大不见动静,车内一片喊声,司机停下车,在车内女 *** 们的助威下,大声喝止。一个女的说,别打了这么多人你打到别人怎么办?一个在前门的女人直接登上司机座位,站高了喊:好了好了,让车走,别打了!
其实那两个人只是一个喊着要打,一个嚷着要他打,但是都没打。但是人多了,说了打却又不大,这等于当众食言而肥,面子上挂不住,于是搂在一起,跳交际舞似的扭了几下,就彻底风平浪静,沉默寡言了。看得洒家索然无味。
常听人说南方人打不起架,你只能听见那方言像快嘴的鸟儿一样,叽叽喳喳不断蹦出来,但是这一吵都快四个小时了,就是不打。要是搁东北或者洒家老家那种自古就是夷狄野蛮之乡的地方,早就满地找牙了。
这俩哥们也是,每句话里都带着“打”,可惜都是骗人的,就用嘴巴打了打,就完了!
可是,确实也该完了,因为他们只不过为了争座位,要是打起来,赢了完全没彩头,总不能把公交车座椅当作战利品拆下来带回家去。
杭州的公交车在我所见的城市中,算是很好的。但也不例外的有一些怪现象。一般来说争座位的都是女 *** ,像这种二男争座的还真没见过。我常见两个女人为了一个座位,吵得人耳朵都能起茧,比公交车上那个“治疗肝病,我们用疗效见证杭州同济医院”的广告还烦人,那个广告后面就是 *** 泰医院的广告,这两个广告那时候我每天能听见六十次左右,都没觉得烦,可是看见两个女人为座位吵架洒家就烦。有些女人特霸道(这大多是本地人),急刹车什么的,人家没站稳碰了一下她的座位,她都要和人吵架。
还有一个人占着双座位,管他下面挤得天昏地暗,他(她)脸朝窗外,理都不理。有的干脆斜躺着,闭上眼睛装睡着(多为中年男 *** )。有的故意将包包放在旁边,漂亮的姑娘一脸杀气,自然没人敢坐上去。有次遇见一个霸气的 *** ,她从后面走到前面,对那位戴着 *** 放着包包占着两个座位的 *** 大声说:把你东西拿起,我坐进去。然后做了一个手势,占座 *** 极不愿意的拿起东西,谁知那位抢座的是打抱不平的,她只坐了一站就走了!
更厉害的是,一个人占两个座位,而占座的方式是脱掉鞋子把脚放在上面,再抠脚趾头,此招一出,自然没人去抢座位。也有女 *** 脱掉鞋子的,但没见过抠脚趾头的。
有要座位的,有次见到一位大神,是位中年大姐,她把伞扔在前车门,然后在车内走来走去,终于在一个小伙子旁边停下来,说:“你坐到哪里?”小伙一时没反应过来,终于听明白后回答了她,她说:“那你起来我坐下,我比你远。”小伙自然不好意思,站起来给她,然后她一 *** 坐下,对小伙说:“帮我把雨伞拿过来,就是门口那个。”小伙拿给她,她一句谢谢都没有,四平八稳的坐着。谁料,小伙还没下车,她就已经到站下车了!!!
此类人我遇见过一男一女,年纪均在三十以上。一个男的,本来是坐着的,他坐在座位上一会儿拿出钱包数他那几十块钱,一会儿拿出国产山寨机放歌,一会儿站起来,却把皮箱放在座位上,撅着 *** 整理箱子里面的衣服,又合上箱子。拉着扶手乱跳乱蹦,围着扶杆跳 *** 似的转圈,闹腾个不停。一个女的,没有别的动作,就用双手抓住头顶的两个抓环,吊上去,用力再踏下来,就这一个动作,她踩一下车震一下,猴子似的不知道累,一直跳到下车。最牛的是,她有时候落下时要撅一下 *** ,把身后的一个小伙子一 *** 就顶得冲到玻璃那边去了。
还有乱摸的,这类人以洒家为 *** ,哈哈。那天坐车,车内塞得几乎没空隙,偏偏女朋友下班后也上了那辆车,可是人太多走不过来,只好隔着人头相望。终于挤在一起,她扶着我。到站时,因为车还没停稳,于是洒家拉着她,我说走稳当,然后一马当先往下走。我以为她在我后边,就伸出手一边往下走一边往后边拉她,因为下车时怕她看不见前面,一步踩空,要扶着她。谁知,我看得见前面,看不见后面,她被人挤住了,并没在我身后,我身后是另外一个姑娘,洒家以为是我的师太。那姑娘在后面不停地躲避,可是被后面的人推着,躲不开,被洒家从手到胳膊摸了好几下,我想抓住她,可是她不让我抓。猛回头,发现不是俺的师太,只听见她在骂洒家,似乎说什么 *** 之类的。洒家哈哈大笑,她一脸杀气!
二、如何写 唐山大 *** 的影评
1、唐山大 *** 影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2、在暑期头号巨制、甚至是年度头号巨制的宣传攻势下,《唐山大 *** 》早已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冯小刚提前一年就放出的5亿豪言,更是显示了出品方对影片质量的超强自信。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唐山大 *** 》真正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检验的时候,笔者却发现影片远未达到宣传给人的预期值,即便笔者对《大 *** 》的预期并不高,影片也依然跌破了笔者期待值的底线,更惊觉本片居然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扯虎皮拉大旗的欺世盗名之作,如果你在脑海中剔除巨大的宣传攻势以及冯小刚大导演名号对你先入为主的影响的话,你会发现《大 *** 》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 *** ”!
3、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 *** 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 *** 相比,即便与日韩的灾难片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 *** 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 *** 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 *** 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 *** 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反映时代的道具服装漏洞百出,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 *** 》在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组接上毫无艺术感和个 *** 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 *** 》打着 *** 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居然还厚颜 *** 地按照 *** 标准提高 *** 票价,冯小刚以及华谊公司发“国难财”的心态可见一斑!如果你还对《大 *** 》抱有希望的话,笔者可以送你一句广告语“推广”一下本片——花 *** 的钱看电视剧,《大 *** 》是你的好选择!
4、《唐山大 *** 》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 *** ,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 *** 》的 *** 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 *** 的场景,给人影片以 *** 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 *** 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 *** ,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 *** 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 *** 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 *** 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 *** 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 *** 》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 *** 》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 *** ”,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 *** 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 *** 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 *** 》就是名不副实的。
5、5分钟 *** 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还有一个bug明显的镜头,就是大 *** 刚开始时,一个远景镜头展现出天现异象,强震突袭,此时仔细看这个镜头中的广场上,有一人还在闲庭信步,可见拍这个镜头时,并未设计这是大 *** 的开始,因而也并未要求广场上的那个人做出惊慌和躲避的动作。如此特效水准,冯小刚还敢到处夸耀“特效比《2012》还贵”,这样说要么是胡乱吹牛,要么是被人家当了冤大头了。其实,中国 *** 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 *** 或者灾难 *** 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 *** 》,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 *** *** 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6、只要揭开《唐山大 *** 》灾难片的假象,当 *** 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 *** ,而且就算跟上世纪 *** 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 *** 》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 *** 》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 *** 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 *** ,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 *** 》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7、其实,《唐山大 *** 》的预告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冯小刚对影片整体故事水准的不自信。目前大家在各种 *** 载体上看到的《大 *** 》终极版预告片,就是那个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展现 *** 场面的预告片,用好莱坞的标准看只能算是个前导预告片,一般在影片上映前半年或者三个月的时间内推出,用吸引眼球的镜头向观众揭示影片的冰山一角,充分调动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终极版预告片则是对影片大概剧情和风格的一个完整呈现。而《大 *** 》的这个终极版预告片仅仅展现的占影片极少部分的唐山大 *** 的内容,占影片绝大部分剧情的震后故事则一个镜头没有。这充分说明,导演及出品方只想利用唐山大 *** 情结以及渲染特效来忽悠观众,不愿让观众看到支离破碎、无聊乏味的震后故事。笔者忍不住会想,真要把震后故事为主剪一版终极预告片,《大 *** 》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呢?那种观众在电视剧中习以为常的亲情冲突、情感纠葛,就完全会让《大 *** 》的真面目露馅了!
8、《唐山大 *** 》最像电视剧的一点,就是毫无 *** 感的摄影和蒙太奇。如果我们简单把 *** 的类型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或者商业片和故事片的话,那么缺乏商业元素的《大 *** 》绝对不属于前者,应归为后者的范畴。既然是艺术片和故事片,那么通过镜头展现艺术个 *** 和气质,则是展现影片价值和导演水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部万众瞩目的年度热片,如果在这方面表现差劲,对影片还是导演的名气无疑都是致命的,而《大 *** 》恰恰交出了一份最为糟糕的答卷。在许多年前冯小刚还未成为今日“大导演”的时候,他的影片就被评论界诟病为“挂在银幕上的电视剧”、“只会使用升降镜头”,《大 *** 》又把这些特点鲜明地展现了出来,整部影片的摄影都平平无奇,毫无镜头美感可言,看不出导演在摄影上的创见和想法,艺术气质更是谈不上,基本就是电视剧的摄影水准,即便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和震后重建的新唐山取景,也并未将这些外景地的美感在镜头中表现出来。此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蒙太奇组接,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镜头转换,看不出导演有任何精心设计的成分存在。本来剧情在张静初、徐帆、李晨的故事上来回跳跃就够破碎够无味的了,导演完全可以在段落转换中巧妙地用镜头表达他们之间的亲情联系,来弥补影片在整体 *** 和流畅 *** 上的不足,但是冯小刚却没有在这方卖弄下一丝一毫的功夫,让影片直接沦为电视剧的 *** 水准。
9、镜头和蒙太奇毫无精彩感和亮点可言,那么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 *** 、动作 *** 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更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 *** 》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 *** 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此外,据笔者的现场观感来说,《大 *** 》的胶片洗印也十分粗糙,画面清晰度和色彩感都严重不足,甚至有多个模糊镜头出现,很难相信一部年度 *** 会有这样的问题,某院线知 *** 士向笔者揭示了 *** ——出于急功近利的敛钱目的,影片还未完全 *** 好就开始洗印胶片,结果导致上述种种问题出现,即便是本应由更好画质表现的IMAX胶片中,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不信的观众可以在观影时特别留意下影片的画质,看笔者说的是否属实,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你觉得还有看IMAX的必要吗?
10、《唐山大 *** 》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 *** 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 *** 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 *** 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 *** 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 *** *** 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 *** 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 *** 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 *** 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11、最后再对华谊公司对《大 *** 》无良的涨价行为表达一下不满,最近媒体纷纷公布《大 *** 》的提价举措,在首轮映期内,各类城市更低票价分别为:A类城市35元、B类城市30元、C类城市25元,这组数字要比通常的更低票价上涨5至10元。据悉更高票价很可能会达到90到100元,而IMAX版的票价肯定要100元以上。这种涨价行为不仅是 *** 片中前所未有,就是好莱坞 *** 也从未有如此高的“更低票价”。让人不仅要问一句“凭什么”?你要是一有着 *** 明星阵容、特效场面动作场面丰富的商业 *** 倒也罢了,至少下了血本有个涨价的理由,但《大 *** 》这种电视剧水准的故事片,一无 *** 巨星、大场面也欠奉,涨价的理由何在?即便《大 *** 》像宣传的那样投资高达两亿,但冯小刚说了,一半的钱是唐山市 *** 出的,所以这片得叫“唐山大 *** ”,那么片方的实际投资只有一亿,而且其中植入广告甚多,相当于又分担了一部分投资,这样看来《大 *** 》的投资并不惊人,绝不需要高票价来回本,那么这种涨价行为只能理解为借机大发“国难财”。《大 *** 》在造势时又是唐山万人首映,又是剧组人员在 *** 者纪念碑前 *** ,处处强调平民属 *** 和亲情属 *** ,但在票房上却如此不“平民”,让观众去影院体验质朴亲情要付出如此高昂的金钱代价,这无疑揭示出影片假亲民、真敛财的嘴脸,利用中国老百姓的 *** 情结行敛财之实,《大 *** 》你还能更 *** 些吗???!!!
三、观看唐山大 *** 观后感
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 *** ,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简单来说就是观赏过后的感触,重要是描写感受,具体如下:
《唐山大 *** 》不是一部单纯的灾难片,更不是一部炫技的大场面特效片。尽管它的 *** 特效场面做得很震撼,但冯小刚导演的着力点显然并不在于此。
从震前漫天飞舞的蜻蜓,到震后惨不忍睹的一片 *** ,这一过程大约只有半个小时,此后两个小时心灵的“ *** ”才是影片重点要表现的内容。导演冯小刚显然用了收敛的手段来煽情,而不像某些苦情电视剧那样没有节制。
影片如果将 *** 前主角们的幸福生活铺垫的时间再长一些,那么前后对 *** 悲情力度会更大。此外影片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对母亲和孩子失散后的生活交代略显琐碎和平淡,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全片的悲剧氛围。
主要剧情: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 *** ,房屋 *** ,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饰)、方达(张家骏饰)。
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饰)夫妇收养。
*** 后,方登(张静初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 *** 养他 *** 。成年后的方达(李晨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 *** *** 再次发生了交叠。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